灣區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7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
空間布局
極點帶動: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軸帶支撐:依托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和機場群,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軸帶,形成主要城市間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發展目標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四大中心城市
區域發展核心引擎
香港
面積:1107平方公里 人口:745.1萬
地區生產總值:28390億港元 人均生產總值:38.1萬港元
城市定位: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澳門
面積:33平方公里 人口:66.75萬
地區生產總值:4401億澳門元
人均生產總值:66.6萬澳門元
城市定位: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
面積:7434平方公里 人口:1449.8萬
地區生產總值:22859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15.5萬元人民幣
城市定位: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
面積:1997平方公里 人口:1252.8萬
地區生產總值:24222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19.0萬元人民幣
城市定位: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七大節點城市
強化與中心城市的互動合作,帶動周邊特色城鎮發展
珠海
面積:1736平方公里 人口:176.6萬
地區生產總值:2915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15.9萬元人民幣
城市介紹:致力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引擎和獨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灣區魅力之城。
佛山
面積:3798平方公里 人口:765.7萬
地區生產總值:9936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12.8萬元人民幣
城市介紹:正在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加快打造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熱土,提升佛山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水準。
惠州
面積:11347平方公里 人口:477.7萬
地區生產總值:4103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8.5萬元人民幣
城市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東岸重要的門戶,交通條件便利,惠州機場正在打造千萬級干線機場。正在規劃建設中韓(惠州)產業園、潼湖生態智慧區、稔平半島等重大發展平臺。
東莞
面積:2460平方公里 人口:834.3萬
地區生產總值:8279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9.9萬元人民幣
城市介紹: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擴大開放合作、優質生活服務三大功能,建設成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
中山
面積:1784平方公里 人口:326萬
地區生產總值:3633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11.1萬元人民幣
城市介紹:著力建設成為大灣區西翼重要綜合交通樞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產業發展高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精品城市、孫中山文化國際交流中心。
江門
面積:9507平方公里 人口:456.2萬
地區生產總值:2900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6.3萬元人民幣
城市介紹:將深化與港澳在金融、旅游、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海洋經濟、職業教育、生命健康等領域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特色合作平臺。
肇慶
面積:14891平方公里 人口:411.5萬
地區生產總值:2202億元人民幣 人均生產總值:5.3萬元人民幣
城市介紹:以新區崛起、府城復興帶動產城融合發展,全力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綱要》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
文化
●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
●推進大灣區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發展
●加強大灣區藝術院團、演藝學校及文博機構交流,支持博物館合作策展,便利藝術院團在大灣區內跨境演出
●支持新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等重點文化項目
●開展青少年研學旅游合作,共建一批研學旅游示范基地
●鼓勵舉辦大灣區青年高峰論壇
就業
●鼓勵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擔任內地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
●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建立港澳創業就業試驗區,試點允許取得建筑及相關工程咨詢等港澳相應資質的企業和專業人士為內地市場主體直接提供服務,并逐步推出更多試點項目及開放措施
●將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者納入當地創業補貼扶持范圍
●積極推進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臺、中國(江門、增城)“僑夢苑”華僑華人創新產業聚集區、東莞松山湖(生態園)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等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
●實施“粵港暑期實習計劃”、“粵澳暑期實習計劃”和“澳門青年到深圳實習及就業項目”,鼓勵港澳青年到廣東省實習就業
●支持香港通過“青年發展基金”等幫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
●支持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青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
健康
●支持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主體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設置醫療機構,發展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
●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
●支持澳門、香港與內地科研機構共同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藥產品質量標準
●鼓勵港澳醫務人員到珠三角九市開展學術交流和私人執業醫務人員短期執業
●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服務,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
●完善港澳與內地間的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
●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社保
●探索推進在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探索澳門社會保險在大灣區內跨境使用,提高香港長者社會保障措施的可攜性
●推進社會工作領域職業資格互認,加強粵港澳社工的專業培訓交流
●支持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
教育
●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對持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在內地就讀的學生,實行與內地學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門票等優惠政策
●鼓勵粵港澳三地中小學校結為“姊妹學校”,在廣東建設港澳子弟學校或設立港澳兒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務
●研究探索三地幼兒園締結“姊妹園”
●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并任教
●加強學校建設,擴大學位供給,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推動實現平等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確保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順利在流入地參加高考
●研究賦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同等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權利
旅游
●豐富粵港澳旅游精品路線,開發高鐵“一程多站”旅游產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優化珠三角地區“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便利外國人在大灣區旅游觀光
●有序推動香港、廣州、深圳國際郵輪港建設,進一步增加國際班輪航線,探索研究簡化郵輪、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續
●逐步簡化及放寬內地郵輪旅客的證件安排,研究探索內地郵輪旅客以過境方式赴港參與全部郵輪航程
●推動粵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實施,加快完善軟硬件設施
●探索在合適區域建設國際游艇旅游自由港
●支持澳門與鄰近城市探索發展國際游艇旅游,合作開發跨境旅游產品,發展面向國際的郵輪市場
●建設貫通潮州到湛江并連接港澳的濱海景觀公路,推動形成連通港澳的濱海旅游發展軸線,建設一批濱海特色風情小鎮
●探索開通澳門與鄰近城市、島嶼的旅游路線,探索開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線